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北京理工大学有这样一位青年教师,他志存高远、勇挑重担、学成归来、勇克难关、报效祖国,他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他就是农工党党员、生命学院副院长霍毅欣教授。
志存高远,学成归国展鸿志
身为“80后”,霍毅欣年少时期正赶上国内“少年班”的热潮,先后入读天津市实验小学早期智力开发实验班和耀华中学实验班,在8年内完成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全部课程学习。高考时,不满15岁的霍毅欣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生命学院微生物学系,开始了自己对生命科学的漫漫探知之旅。本科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硕博连读。在研究生期间选修法语第二外语并获得法国政府奖学金资助赴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联合培养。25岁时获得了北京大学和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的两个博士学位。霍毅欣曾经在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欧美科研院校和生物公司学习和工作十三年,曾经师从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双院院士,也曾经在洛杉矶首富的私人公司工作,兼有在学术界从事基础研究和工业界开展应用转化研究的经历。在我国经济科技蓬勃发展的鼓舞及支持下,霍毅欣于2015年10月到北京理工大学工作。
霍毅欣教授潜心研究、默默奉献,为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以他为第一作者的创新课题曾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了2011年的《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当年影响因子41.514),并被《自然生物技术》、《自然化学生物学》等顶级杂志发表文章进行专门述评。该论文曾获得自然网站的首页推介,并曾连续一个月位居《自然生物技术》下载排行榜榜首。在此项工作中,藻类和光合作用微生物所产生的蛋白质被成功转化成为能量密度较高,不具有腐蚀性,不需混入汽油即可直接加入汽车中使用的异丁醇以及其他高附加值的化合物。在整个过程中,净反应是二氧化碳和阳光成为生质燃料和化合物,是人类实现的第一个不需要氮肥的生质燃料合成策略。霍毅欣教授已在Nature Biotechnology、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Metabolic Engineering、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Molecular Microbiology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近半数为归国之后完成。在北京理工大学和学院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霍毅欣教授所领导的课题组围绕着“天然资源的微生物精炼与制造”,以代谢工程为核心,以“人工细胞工厂的设计-构建-筛选-放大”为主线,以多种模式生物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例如,2018年9月6日,霍毅欣课题组在自然集团旗下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影响因子12.353,2018年Google Scholar最具学术影响力期刊排名第7)上发表了题为《Utilization of rare codon-rich markers for screening amino acid overproducers》的研究论文。霍毅欣教授为该文的唯一通讯作者,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为第一单位。该研究首次通过增加序列中稀有密码子的数量来提高蛋白翻译所需氨基酸浓度的“门槛值”,利用必需基因和颜色蛋白编码基因,建立了氨基酸高产菌株的选择和筛选体系,并证明了该方法在大肠杆菌和谷氨酸棒状杆菌中的可行性。本研究为氨基酸高产菌株的筛选提供了新系统,解决了传统类似物筛选法存在的高毒性、低阳性率和适用对象有限的问题,为氨基酸高产机制的发现提供了新思路,可用于氨基酸发酵生产中优良菌株的构建,进而推动氨基酸市场的增长,促进氨基酸在食品、医药、养殖业等民生领域的应用。
科研漫漫长路,唯无言坚持与奋力拼搏与之为伴!霍毅欣教授课题组面对取得的成绩,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仍旧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仍旧在默默的付出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求真务实,艰苦奋斗,仍旧在漫漫科研长路中上下求索。他希望一起奋斗的团队成员和团队的新鲜血液能够有甘于坐冷板凳精神,能不断取得新突破、获得新成果,为北京理工大学科技创新发展不断贡献力量,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寓教于乐,以德立身育英才
(左四为霍毅欣教授)
教育工作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霍教授不忘信仰之心,对教育事业负责任;不忘敬畏之心,对教师称谓敢担当;不忘赤诚之心,对教学艺术永追求。在教学授课中,他承担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生命科学基础》等教学课程,每学年的教学工作量均100+课时。他善于采用启发式方法教学,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避免学生死记硬背。霍毅欣教授认为,育人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之灯的点燃者,也是学生灵魂的启蒙者。
学生们评价霍教授既是锐意进取的教师,又是他们努力比肩的优秀榜样。“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压力很大,但在霍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我们学会开发开放思维,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某一问题,通过正确的学习思路,学会学习的方法,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理解和掌握课程的各个知识点,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谈及上课时的感受,学生们这样评价道。霍毅欣教授所授的每门课程评教分数均较高,其中,生化课程评教分数为99.7分,他说这是学生对他教学最好的认可。有了这些教学成绩的支撑和学生们的认可,霍毅欣教授正在尝试以更加“与学生互动”的方式讲授《合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专业课程,改变传统的“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背”的方式,创新专业课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身作则、德教同行,这是采访霍教授最深的感觉。他说,教育的核心是关爱,没有关爱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他把爱体现在平凡的工作中,体现在学生点滴的进步中,力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霍毅欣教授于2016年9月招收了第一批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这批学生不断攻破实验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出成绩。1名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在顶级期刊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文章,2名硕士研究生分别以第一作者在代谢工程领域重要期刊Microbial Cell Factories上发表文章,1名硕士研究生以学生一作在顶级期刊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上发表文章。其北理工的第一个博士后也已经进入教师队伍,在北理工为教育事业奋斗、为学校发展做贡献。另外,霍毅欣教授还担任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等社会职务,与同行业优秀年轻学者们在科研事业上共同发展。
缘结农工情,共筑中国梦
霍毅欣教授于2016年加入农工党。谈及加入农工党的意愿,霍毅欣教授认为在于对农工民主党理念的认同、在于与党员中专家学者交流时获得的强烈的组织和集体归属感、在于献言献策过程中的参与感,在于为和谐统战尽一份力量的幸福感。
作为一名民主党派成员,霍毅欣教授积极参加学校和统战部门组织的各类活动,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北京理工大学的重大问题的政策咨询和决策过程。入校三年来,霍毅欣教授认真履行农工党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尽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在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及广大师生切身利益等方面均提出过很多自己的见解和建议。通过参与支部活动,霍毅欣教授结识了很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医学单位的同行业精英,宣传了北京理工大学、学习了交叉学科的知识、也共同探讨了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并为很多党员的提案出谋划策。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霍毅欣将继续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立时代潮头,在北京理工大学砥砺前行,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学校人才培养和“双一流”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